金融时报  “如果思想上没有准备,政策上没有储备,当衰退到来时就不可能作出迅速而"/>
首页 >> 浇铸机

滞胀格局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显露0保定

文章来源:大桥五金网  |  2023-06-07

滞胀格局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显露

ref="http://>金融时报  “如果思想上没有准备,政策上没有储备,当衰退到来时就不可能作出迅速而果断的反应,就有可能耽误宏观调控的最好时机。”中国经济将面临粮价长期上涨趋势的挑战,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预测——"滞胀"格局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显露

1月25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6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。总的看,在过去的一年里,中国是实现了“高增长、低通胀”的良好态势,但是在进入四季度以后,经济增长率却出现下滑,通胀也有所抬头,特别是从12月的数字看,投资增长率已下滑到13.8%,为去年最低值,工业生产速度在11月上升了0.2个百分点后,再次下滑到14.7%,CPI则从11月的1.9%猛升到2.8%。另据有关渠道了解,去年12月份的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,已从前11个月累计的3.7%转成负值。以上这些数据的背后,是否已显示出了在2007年出现“滞胀”格局的前兆?2007年中国经济走势将会怎样?宏观调控重点将是什么?日前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。

记者:记得早在去年年初,您曾写过一篇文章,题为“防止‘滞胀’将逐步成为主题”,是说在“十一五”中期将可能出现“滞胀”格局。在国内众多专家、学者当中,您是第一个提出这一观点的,能谈谈当时的想法吗?

王建:好的。所谓“滞胀”,是指在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同时,会伴随着物价上涨的现象。我的根据是由于在本轮投资周期中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巨大,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又在新体制作用下不断拉开,到了投资周期结束,生产能力开始集中释放的时候,就会出现因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率下滑。另一方面,因为人口增长而土地资源被大规模转移到工业化、城市化方面,粮食以及食品供应将会出现短缺,从而引发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的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。

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所想的是出现生产过剩问题在先,而消费物价上涨出现的可能会迟一点,因为自2003年以来,中国政府明显增加了支农的力度,而且已经出现了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的较大幅度上涨。在一般情况下,粮食丰收年都会出现粮价和食品价格下跌,会带动CPI的下落,去年夏粮又获丰收,增长了7%,秋粮也是丰收在望。所以,在去年三季度,我参加有关机构对四季度预测的时候,给出的四季度CPI指数是1%,而前9个月是1.3%。但是自去年10月份开始,全国各地的粮油价格开始明显大幅度上涨,带动了CPI的明显上升,其中10月份为1.4%,11月份为1.9%。在11月份,粮价上涨了4.7%,食品价格上涨了3.7%。看来我对四季度消费物价的预测是看走了眼,或者说我所预计的物价上涨,提前于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到来了。

记者:为什么中国经济会进入到“滞胀”?请您分析一下导致“滞”、“胀”的具体原因。

王建:关于“胀”我们要从粮价说起。粮价上涨的原因,有人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粮食部门收购过量,再加上国际粮价上涨,这两个短期因素的确是存在的,但是如果没有长期背景,即使有这两个因素,粮价上涨的也应该不会如此之高。从粮食总产量看,1998年是历史最高峰,达到5.12亿吨,到2003年减少到4.3亿吨,虽然从2004年到去年,中国取得了连续三年的大丰收,但粮食产量估计去年也只能达到4.93亿吨,仍比1998年的高峰低了3.7%。但是自1998年至今,中国的总人口已经增加了6757万人,增加了5.4%,在扣除了物价因素后,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则大幅度上升了41%,虽然直接的口粮消费明显减少,但是与8年前相比,城市居民的人均猪肉和植物油消费量增加了25%,水产品消费量增加了50%,禽类消费量增加了120%,而增加这些肉类产品的生产都需要粮食。从粮食的总消费量看,近年来始终在5亿吨以上,这样就在粮食不断丰产的背景下,仍然不断拉开了粮食供求缺口,补足这个缺口是靠进口。去年中国的年景虽然还不错,但是南北美洲和欧洲却遭遇了灾害气候,粮食生产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减产,导致国际粮食贸易量显著下降,到去年末全球小麦(1814,13,0.72%)库存已经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,由此导致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。去年12月国际粮食的现货与期货价格,都大幅度上涨了26.9%和24.2%,玉米(1716,6,0.35%)现货价格更上涨了51.8%。由于中国仍存在粮食供求缺口,需要大量进口,所以,国际粮价的波动就会立即影响到国内的食品价格水平。

在制定“十一五”规划的时候曾预测,在规划期内的5年中国的人口会再增加6000万人,是一个人口出生的“小高峰”,人口增长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会增加,随着收入水平提高,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也会继续提升。按目前消费水平计算,到2010年中国粮食新增供给量要达到6000万吨,总量要增加到5.5亿吨才能满足需求,这就要求在包括今年在内的未来4年,中国粮食总产量要增长11.6%,年均增长率要达到2.7%。但是在过去的8年,中国粮食产量却是年均递减0.5%。但是从粮食供给潜力看,由于中国目前仍处在一个工业化、特别是城市化的高峰内,非农产业对土地供给的要求持续强烈,即使政府会把土地闸门关得很紧,但每年仍至少要保证近300万亩的耕地占用,5年累计就是1400万亩,按目前每亩耕地400公斤的平均粮食产出水平计算,要减少560万吨粮食产量,超过了去年粮食总产量的1%。除非中国的粮食单产水平在未来几年有大幅度的提高,否则自去年10月以来出现的粮价和食品价格上涨趋势就不是短期趋势,而是一个长期趋势。由于食品占了CPI约三分之一的权重,粮价的长期上涨趋势,也就决定了消费物价的长期上涨趋势。

在新中国历史上,粮食连续3年丰收只出现过两次,一次是80年代前半期的农村改革时期,在连续3年粮食丰收后,到1984年就出现了农产品的普遍“卖难”,表明中国通过农村改革已经基本满足当时的粮食消费需求,因此,导致改革的重心从1984年开始转入到城市。第二次就是这次从2004~2006年的连续3年丰收,但是却出现了以粮价上涨所带动的CPI攀升。今年出现中国连续第四个丰收年的概率几乎是“零”,如果今年粮食平产甚至出现负增长,CPI指数就会明显高出去年。所以,在今年出现“胀”的格局已成定局。

再来看“滞”。本轮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,但是在经历了包括今年在内的连续4年的投资高增长后,从投资周期看,到今年下半年将逐步进入尾声。从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率看,到去年前11个月累计,增长率已经下降到只有3.7%,12月则已进入到负增长,说明未来的投资需求增长明显乏力。从投资完成额看,去年上半年还高达31.3%,全年平均则下降到了24.5%,12月当月则已下降到13.8%的全年最低点。如果在去年新上项目投资已经转入到负增长,则今年到了下半年,投资增长率可能将低于15%,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到8%的水平了。

记者:美国经济目前已经露出了增长的颓势,去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还高达5.6%,到三季度已经下降到只有2.2%。这对我国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

王建:美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房地产市场、制造业与居民消费都出现了明显下滑,并且已经影响到美国的进口需求。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,去年10月份美国的贸易逆差比前一月大幅度缩减了8.4%,降幅为5年来的最高水平。由于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单一国家海外市场,美国经济增长的减速,必然会对中国今年的出口增长产生不利影响。

如果今年是内需的“单边”紧缩,则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降到8%,如果外需紧缩同步发生,则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到低于7%,对于出现这个前景,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,都必须有足够的警惕。

所以,“胀”在“滞”先,2007年可能会出现消费物价持续走高,而在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开始下滑,“滞胀”格局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显露。

记者:对宏观调控来说,“滞胀”格局是一个难题。治“胀”与治“滞”之间还有一定的矛盾冲突,因为解决物价上涨问题需要紧缩需求,而防止经济增长率滑落则需要扩张需求。能通过什么手段来解决呢?

王建:央行最近已经表示,要对已经出现的消费物价上涨高度关注,隐含之意就是如果物价继续上涨,将不得不实施必要的货币紧缩。但是如果在今年下半年出现投资增长率的显著回落,并带动经济增长走低,财政与货币政策又都必须采取宽松的取向,这就成了一个“两难”选择。而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看,保增长是更重要的事情,所以,宏观调控政策在今年的基本走向,还是要把准备放松作为重点。

经济景气回落并不可怕,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景气周期,我们对此是否拥有足够的认识。

中国在经历了近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后,市场经济已经生根,从产权关系到分配关系再到经济运行的特征,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我们虽然早就宣称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,并在国际社会为争取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作出了广泛努力,但是许多同志的头脑中,仍然把中国当做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来看待,具体的表现就是仍认为传统体制下的需求膨胀才是常态,因此认为只要稍微放松需求控制,就会出现传统体制中的“放、收”循环,而从不担心会出现需求不足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特征。如果思想上没有准备,政策上没有储备,当衰退到来时就不可能作出迅速而果断的反应,就有可能耽误宏观调控的最好时机。

上一篇:数百亿内地企业资金三年内走出去下一篇:环境投诉去年增三成

混凝土表面回弹增强剂

油分离器

营养土多少钱一斤

广州ISO9001认证

立毛纤维带式脱水机